一起上看小说 >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 > 第 43 章 开始攻魏

第 43 章 开始攻魏


有了大量公子公主的加入,又有造纸和印刷两大发明的辅助,[jing]修删减版的六国史书很快就大量出现在了市面上。

  但是光有书,庶民又不识字,要怎么把书中内容传播出去呢?

  关在家里造了一年多字,终于重新活跃回朝堂上的李斯李廷尉献上了一出毒计。

  李斯早年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是个基层官吏。他和庶民打[jiao]道不少,自然也知道庶民们一般都是通过什么方式获知消息的。

  早朝上,李斯便道:

  “民间有优伶,擅表演。六国多有富庶之地,优伶时常会于集市演绎滑稽故事,以此赚取赏钱。”

  六国不像秦国这样奉行疲民五术,在国都等地定居的庶民们手中一般都有余钱。所以在秦国仅供上层人士欣赏的优伶表演,在六国市集也是看得到的。

  这些优伶一般会拿[jing]心挑选的各国故事加以改编,再表演给大众看。有历史故事,也有人为编纂的寓言故事。

  为了自保,一般来讲优伶不会在魏国表演和魏国的昏君[jian]臣有关的笑话。但是如果他们跑去了楚国,那就没什么顾虑了。

  所以其实各国昏君的黑历史,流传度并不低。

  只不过优伶的表演对庶民来说是偶尔才能碰见的乐子,看得少,这才导致庶民经常把人物对不上号,记不得是谁干的。

  李斯提议可以花钱雇佣这些优伶,在各地表演[jing]修版史书上的小故事。正好都是些昏君闹出的笑话,改编也非常简单。

  庶民的娱乐很少,偶尔有一个就能传得沸沸扬扬。一次两次看完记不住不要紧,多演几次就好了。

  这个时候还没有出现说书人,否则茶馆酒肆里安排一个,效果应该也不错。

  朝堂中不止李斯了解这些,有他提议之后,很多人也反应了过来。

  当即便站出来了不少朝臣附议,将此计一一完善。

  已经调回咸阳任内史的将军腾补充道:

  “咸阳如今齐聚六国贤才,因为此前太子殿下曾倡议放宽经商限制,周边许多庶民看见商机,在城外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市集。

  臣早有管束规整之意,不如设立官方集市,约定好隔几[ri]开放一次,再安排优伶于此表演。”

  六国贤才大多手头宽裕,给了咸阳周边的百姓们赚点零钱补贴家用的机会。市场会自己找到出路,集市就这么应运而生了。

  内史腾之前还在纠结该怎么管束,毕竟大秦早就习惯了严打商道。集市乱糟糟的,让喜欢秩序的秦人还怪不适应的。

  不过有句话说得好,堵不如疏。

  既然市集已经形成,不如干脆利用上。嫌乱就制定规范,管理条例完善之后,情况应该就能好上很多。

  通过这件事也能看出来,目前的咸阳城规模有些小了,根本不够用。

  扶苏对此的感触最深。

  因为天下一统之后人[kou]大爆发,咸阳作为国都汇集了非常

  之多的外来人[kou]。本来原住民就在激增,又来那么多外人,区区诸侯国都压根负担不了。

  咸阳迟早要扩建的,只是现在还在打仗,不方便动工。

  朝会结束之后,扶苏就拿出了扩建的规划图呈给父亲。

  秦王政翻看了一会儿,发现图纸上大秦朝宫的位置从咸阳宫换到了一个叫“玄宸宫()”

  “?[(()”

  玄为黑,大秦尚黑[se]。宸为帝王居所,乃王位的代称。翻译过来就是“尊崇玄[se]的帝王所居之处”,非常明显地在指代大秦君王。

  扶苏笑着询问:

  “父亲可喜欢这个名字?”

  当年建造新的朝宫时,是没来得及起名的。

  那时距离天下一统已经过去了九年,不仅咸阳的规模不够、咸阳宫也不够。

  这座大秦用了很多年的宫殿终究是跟不上天子的需求了,秦国需要一个更恢弘的政治中心。

  这个新建的宫殿不仅拥有使用意义,更有政治意义。它将是大秦的门面,更是令天下归心的政治工具。

  于是大一统九年,始皇与众臣商议,决定于龙首原西侧建立新朝宫。之后便开始勘测、定稿、动工。

  然而大一统十一年,宫殿才打了个地基,始皇却猝然驾崩。为了赶始皇陵的进度,宫殿便被迫停工了。

  一直到始皇陵修建完成、各地叛乱平定,秦皇扶苏才重新拾起这项工程,终于在十五年后完工。

  摒弃之前代称的“阿房宫”,正式起了一个名字,是在秦二世五年,朝宫的外部宫墙和朝会要用的殿宇部分修好之后。

  玄宸,不知父亲是否喜欢。

  秦王政看着图纸上的宫殿规模,以及附近的咸阳城扩建规模,满意地点头。

  这么大,一看就很气派,名字也不错,是他大秦的风格。

  于是秦王政欣然点头,又问:

  “一共要修建多久?”

  扶苏遗憾地表示:

  “连城一起,至少二十年。”

  秦王政:……

  光修个玄宸宫自然要不了十五年,扶苏是把重点放在了扩建咸阳上,放缓了宫殿的修建。

  整个玄宸宫规模庞大,但也没人说非得全部修完才能用不是?

  所以扶苏想了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他先把外框修好,再把需要开放给众臣来往的门面部分修好。剩下藏在里头的就慢慢修,反正外人也看不到,他们光看宫殿外部感觉气派就够了。

  里面进度放缓之后,就能多出人力物力去扩充咸阳城。等咸阳城扩充完毕,再回来专心修宫殿。

  不过当时的咸阳城已经经过大一统后始皇在位的几年扩充了一部分,所以从头开始要把它也算上。

  秦王政惋惜地收起图纸:

  “还要等二十年。”

  扶苏想了想,哄道:

  “或许不用,只要我们打好

  ()  基础,也能提前一些。”

  修这个无非是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可以提前准备。顺便在灭六国的时候,尽量减少损耗。

  开源节流,双管齐下,就能匀出更多的民力投入到建设里了。更何况,工匠们也在努力改进工具技术等,可以在正式动工之后节省更多的民力。

  除此之外,另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

  城市的扩建很容易走弯路,倘若一开始没预测好扩建规模,就会出现建到一半发现之前的设计出现纰漏需要修改的问题。

  中途改设计稿那就很麻烦了,原先动工的部分要不要改?是拆了重建,还是设计新稿的时候尽量迁就它们保持不变?

  无论怎么选,都会造成资源和民力的[lang]费。所以扶苏直接照着上辈子的成品,重新修改了一版一气呵成的扩建方案,也能在其中省出一大批不必要的损耗。

  这些转换过来,就是能压缩的工期。

  秦王政听罢这才重新高兴起来,便又喊来秦墨等专供大秦修建这些的负责人,与他们分享这份图纸。

  秦墨巨子看完图纸询问道:

  “我见图中似有一些特意留出的部分,是为再次扩建做准备吗?”

  这不是个非常完备的设计图,因为当初大家吸取了第一次扩建完发现规模还是不够大、隔两年又要扩建的经验教训,预留了足够的余地。

  所以按照图纸建出来的城做不到完美,让内行人看着觉得有点缺陷。可是一旦考虑扩建,就会发现缺陷总比回头增加许多额外成本要好。

  扶苏对这个不是特别懂,他的修改图纸只是把一部分上辈子遗留下来的显眼问题给改了。

  他对巨子道:

  “此图还需诸位再细细改动一番,咸阳城外已经有了规模化的市集,内史腾正等着诸位规划范围,他好安排庶民迁移。”

  市集到底定在哪里合适,需要他们研究完图纸再行定夺。

  巨子高高兴兴地说:

  “此图需要改动的地方不多,下午便可与内史腾划定好范围。”

  秦王政颔首:

  “那你们便复刻一份,拿去研究吧。”

  儿子亲笔画的,他要自己留作纪念,不能给这群人。

  有了专业人士的指导,市集很快规范了起来。这给咸阳基层的管理减轻了很多负担,再也不用分身乏术地在几个隔得很远的市集里来回蹿了。

  如今城外只有四个大市集,每隔四[ri]开放一次。四个市集都[jiao]错开了,所以每[ri]都有市集开放。

  优伶们就在市集中专门留出来的台子上表演,先积攒经验和观众反馈。等到培训合格了,再派往各地。

  咸阳内的六国人才里,总有一些人看这些优伶不太顺眼。虽然知道人家表演的黑历史故事没有添油加醋,但看着自己故国的昏君被拉出来反复鞭尸,还是有点接受无能。

  一时间辱骂秦国欺人太甚的风气又盛行了起来。

  可惜没什

  么用,因为他们人少。而人多的庶民,看热闹看得可开心了。

  越是热闹,过来凑乐子的人越多。人多了,也越发热闹起来。

  渐渐的,四[ri]一开的市集也不太够用了,便改成了两[ri]一开、每[ri]都开。

  有些在家里也无法帮忙种地的老弱干脆选择住在市集里,也能省去[ri][ri]来回的功夫。这样只要叫家里的青壮年隔一段时间送点需要售卖的农产品过来,买卖就能持续开下去了。

  大秦如今有好多新鲜的作物,别的不提,紫花苜蓿就很好卖。那些六国来的文士非常乐意花钱买苜蓿回家喂马,给钱也十分大方。

  内史腾却再次头疼起来。

  市集那是给人住的地方吗?而且住的还全是老弱,本来就很容易出事。

  幸好庶民自己也觉得幕天席地睡在集市里不是个事,便在得到官府允许之后,约着几十家一起协作,搭建出木屋来。

  原先在城市规划里该是官府[cha]手建造的房屋,就这么被庶民自己搞定了。秦吏只要去帮忙划定建房的范围,就能解决房子建得东一榔头西一[bang]子的问题。

  人民为了赚钱确实是很拼。

  照这样下去,要不了多久第一圈的扩建就能完成。

  这个时候还没有炒房的概念,许多庶民其实也不知道自己这是给自己挣了个城里的房子和户[kou]。

  但是总会有人发现的。

  等他们发现这些扩建的房屋,慢慢的也会成为国都的一部分被涵盖进去之后。就会意识到这些房子的价值,以后再扩建,将有更多人愿意“免费出力()”

  “?()_[(()”

  蒙毅:?你在说什么?

  李斯继续感慨:

  “他当初拿出图纸之后,我瞧着那么大规模的城邦,还觉得太夸张了。这要建造多久、耗费多少民力?我以为殿下是想得太长远了,准备建个几十年,没想到是我狭隘了。”

  蒙毅:??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李斯依然在感慨:

  “如今看来,殿下分明就猜到了那些庶民会自发建房。虽然他们建的房子不如咸阳城中那么坚固美观,但这些都是可以[ri]后解决的小问题。”

  蒙毅:???这哪里是小问题了?

  不对,这和太子殿下有什么关系?殿下还能猜到庶民会自己建房不成?

  蒙毅觉得李斯有问题。

  莫名其妙地把太子殿下捧得那么高,以前没看出来他这么谄媚啊。

  李斯啊李斯,你居然是这种人!

  不行,等下回宫得提醒一下殿下,不要被李斯带进沟里。阿谀奉承听听就好了,当真了容易飘,人一飘就离跌下来不远了。

  李斯见蒙毅满脸不解,

  ()  以为他是单纯地不懂为什么房子这个是小问题。

  于是热心为他解答:

  “匆匆搭建的木屋时间长了容易倒塌,但短期内用无妨。等房子老旧了,庶民也赚到了余钱,自然愿意重建一个像咸阳城中那么好的新房,而不是继续糊弄。”

  到时候依然是自费建房,还能完成都城建筑风格的统一,不用官府出一点力,岂不美哉?

  太子殿下连这么远的事情都考虑到了,不怪人家能当太子,把弟弟妹妹们压得死死的呢。

  李斯在心里为自己飞速攀上太子的高枝而得意。

  俨然忘了当初是被扶苏[bi]上贼船的。

  蒙毅听完李斯的分析:

  “……你说的有点道理!”

  李斯也太[jian]诈了,居然现在就开始算计以后十几年后要让庶民自费建新房了。他怎么那么能算计呢,庶民的钱也要坑。

  蒙毅找了个借[kou]提前回宫了,忧心忡忡地把事情和扶苏一说。

  扶苏:……

  有没有一种可能,你们两个都想多了?

  扶苏将几份奏折递给蒙毅:

  “郎中令看看吧,王贲将军已经开始攻打楚地北部了,攻魏之战自此而起。”

  蒙毅果然肃穆了神[se]:

  “先以楚北为突破[kou]吗?王兄莫非要以此地突进?”

  魏国南边有一部分和楚国接壤,就在河南南部地区。攻下这里,不仅可以切断一部分魏楚的联络,还能从这边进军魏国腹地。

  之前魏国都在北边和西边防备秦国,哪里能想到秦国会从南打。

  王贲这个人用兵很有想法,现在只是刚开始而已。

  打下楚北之后,他就会假装被楚国抵抗得无法继续在那里征战,于是帅军退回韩地,扬言要北上从赵国邯郸攻魏。

  上辈子魏国信了这个鬼话,着急忙慌地把兵力都转移到北边去防备即将从邯郸那边打过来的敌军了。

  哪里能想到王贲这是在声东击西,等魏国调兵结束,立刻重新南下。然后横冲直撞,直取大梁。

  可怜大梁乃堂堂魏国国都,就这么天降奇兵遭到了围困。偏偏它地势还不好,被王贲引了黄河水灌城,泡了足足三个月,把城墙都给泡塌了。

  魏国就此国灭。

  所以说,没事不要把都城建在危险的大江大河附近,尤其还是建在会被水淹的那种地势上。

  说起魏国迁都这件事,里头也有个挺好玩的乌龙。

  扶苏笑了一声,询问蒙毅:

  “郎中令可听过一个传闻,是说魏国迁都大梁,全因被暴秦吓怕了?”

  蒙毅:“噗!”

  蒙毅因为家学缘故,对各国战事很是了解。魏国迁都这个他曾经听父兄分析过,现在突然听到这么离谱的说辞,一时没忍住。

  事实上魏国迁都那会儿,最大的敌人不是秦国,而是韩赵。

  是的,包含后来的弱[ji]韩国。

  当时的

  魏国拥有魏文侯留下的遗产——河西、河内、已经大部分河东地区。这是哪里来的呢?是从秦国抢来的。()

  ?想看无字惊鸿的《在大秦当完美太子》吗?请记住[]的域名[(()

  反而是韩赵,刚刚大败魏军。

  赵国想杀了魏惠王,让公子缓去做国君。韩王想分裂魏国,让两个人都拿一部分魏国地盘。

  两边没谈拢,于是魏国趁机反攻,渡过了这个危机。

  但他能赢不是靠魏国有多强,靠的是韩赵内讧。所以与其说魏国是被秦国吓到了,不如说是被韩赵夹在中间给吓到了。

  要知道魏国旧都安邑很不幸地就处在两边的包夹之中,他们国家的地形有点奇葩,那时是狭长的一条,往南和往北不远都是敌国边境。

  当然,魏惠王迁都还有很多政治考量。

  比如继续待在西边打秦国没意思,不如去东北打齐国。再比如迁都可以压制公子缓的残余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等等。

  总之魏国自己也想不到,一百多年后会蹦出来个王贲水淹大梁。

  这都是吃亏在魏惠王出生太早上了,他要是生在白起那会儿,见证过白起水淹楚国别都鄢城,就会发现大梁有多危险了。

  不过提前知道了也不代表能避免。

  毕竟黄河她是真的很爱改道,万一追着都城跑,那也没办法。

  ——对吧,楚国的新都寿[chun]?

  幸好黄河夺淮入海是一千多年后的事情了,不然还能再来一次水淹寿[chun]。现在只有一个淮河,不太够淹。

  扶苏想到这里,有点惋惜。

  虽然水淹城池会死很多庶民,但直接攻城也会死很多士兵。总要有个取舍,扶苏作为秦国太子,自然更心疼自家的兵和民。

  那有没有别的办法,跳过水淹,破开城门和城墙呢?

  当然有——火药。

  然而上一世扶苏因为父亲为丹药所害,对方士存在偏见,直接驱逐了所有方士。直到很多年后,才偶然得知炼丹炸炉的情况,开始针对[xing]研究怎么制作这种可以爆炸的东西。

  到扶苏驾崩时,研究也才开始没多久,没能弄出威力足够的成果来。所以这一世重新收拢方士之后,依然得从头研究,暂时指望不上。

  扶苏想了想,给王贲去了一封信。

  他还是打算尽量救一救城中庶民,水淹是不可避免的了,但想要更多人活下来,也不是完全没办法。

  庶民无非是被淹死、饿死、染病而死的。淹死的救不了,染病的也没法控制,饿死的却有救济的余地。

  更何况,情况也不一定会糟糕到这个程度。

  大秦只要将城池泡坏就好了,水位不需要太高,可以给庶民留一条活路。

  积水能三月不退,绝不可能是纯粹的地势原因。没有秦军故意修堤阻拦,积水早就慢慢流走了。

  既然是自建的堤坝,高度当然可以控制。倘若城中百姓能在舆论煽动下抓住魏王[bi]迫其投降,秦军也可以提前毁堤,疏导走积水,减少伤亡。

  只是要达成这个局势,需要多方筹谋。扶苏只能尽量推动,不保证一定成功。!

  ()


  (https://www.173kxsww.com/2329_2329080/11111099.html)


1秒记住一起上看小说:www.173kxsw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173kxs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