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上看小说 >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 > 第 31 章 家书抵万金

第 31 章 家书抵万金


秦王政主动来信算是给了一个破冰的讯号,以扶苏的[xing]子当然是要立刻顺着杆子往上爬了。

  只回一封信怎么可能?当然要每天写一封信告诉父亲,自己有多想念他。

  于是扶苏开始每[ri]写信往咸阳寄,乐此不疲。

  正好军中也要每[ri]向咸阳汇报最新战况,倒是不麻烦,捎带着就把扶苏的问安信一起带回去了。

  咸阳宫中,秦王政拆开了扶苏寄回的第一封信。

  看着字里行间的各种认错卖乖,他哼了一声,心道都是糊弄人的。扶苏真知道错了才怪呢,积极认错死不悔改说的就是他。

  虽然如此,秦王政还是纡尊降贵地给儿子写了一封回信,告诫他“下不为例”。

  蒙毅觉得自己待在殿中十分多余。

  王上写信能不能避着他点?他一点都不想看见回信的内容,尤其内容还这么的……咳,容易自打脸。

  下不为例这四个字怕是连年纪小的桥松和舜华都骗不到,回头长公子再偷跑,王上还不是只能选择原谅儿子?

  可惜秦王政为人坦[dang],除了面对儿子的时候因为父亲的身份忍不住端着,面对其他人那都是随心所[yu]的。想打直球就打直球,比如尉缭跑了就直接抓回来,从来不跟他们玩别扭那一套。

  所以说亲儿子还是不一样的,蒙毅感慨地想到。

  “下不为例”很快被送往前线军营,秦王政思索了一下儿子会怎么回信。大概是继续装无辜,仿佛自己从来没干过坏事,都是父亲冤枉他。

  小狐狸一只,虽然讨打,但是可爱。

  秦王政微微勾唇。

  第二天,他就收到了儿子送来的第二封信。

  秦王政有些讶异:

  “这么快?”

  回信不是昨天才送出去的吗?

  问完就意识到自己犯傻了,传讯兵速度再怎么快也不可能一天时间走个来回。所以今天的这封信,肯定是提前就递出来的。

  秦王政稍一沉吟就想明白是个什么情况了。

  扶苏可真闲,每天给他来一封信问安。可见臭小子在军营里也没干什么正事,就是过去玩的。

  秦王政嫌弃了儿子一顿,这才展开信件。

  还别说,造纸术出现之后,来往通讯确实是方便了不少。以前传递军情很不方便的,帛书太贵、竹简笨重,只能尽量[jing]简语言说重点。

  现在不同了,小小一张纸能写一大堆东西。奏折和军报都[rou]眼可见地冗杂了起来,废话一箩筐。

  军报还好,再小的军事细节可能都有大用,看也就看了。那个奏折是真的不成,有些人已经学会在奏折里堆砌辞藻溜须拍马了。

  不过他们很快就被王上训斥了一顿,没敢再叽叽歪歪耽误王上办公的时间。

  可是别的人可以通过训斥让他们减少废话,亲儿子不成。秦王政展开信纸,就发现里面洋洋洒洒一大堆[rou]麻的废话。

  抛

  开华美雅致的用词(),

  ?[((),

  没有父亲在身边遮风避雨晚上连觉都睡不好。不知道父亲独自在咸阳宫有没有想他,反正他很想念父亲。吧啦吧啦。

  秦王政:……

  这堆内容,他半个字都不信。

  觉都睡不好倒是回来啊,他看扶苏在外面待得挺开心的。要不是他主动写信过去,扶苏还不知道给亲爹送信报平安呢。

  还有什么独自在咸阳宫,怎么的,当他那堆弟弟妹妹、三个儿女都不存在是吧?

  秦王政满脸不高兴。

  小混蛋嘴里没有一句实话,他肯定一点都不想他亲爹。

  这一[ri]进宫求见王上的臣子们俱都战战兢兢,不明白为什么昨天王上还心情愉悦,今天就生气了。这变得也太快了,早朝上好像也没谁惹怒过他吧?

  每个人告退的时候,都悄悄询问躲到门[kou]装柱子的蒙毅发生了什么。

  蒙毅也有点摸不着头脑。

  长公子的来信他没看到全文,就余光瞄到了几句,全是儿子的真情流露。按理来说王上看完应该开心才对,他实在是弄不懂王上的脑回路。

  蒙毅爱莫能助地摇了摇头,他总不能直说是公子的信令王上不悦。

  这群文臣太喜欢发散思维了,一件小事也能被他们脑补出一大堆[yin]谋来。别回头一个两个都觉得长公子被王上厌弃了,再做出什么站队其他公子的蠢事来。

  蒙毅可是清楚长公子有多受宠的,其他公子根本没可能。

  大家只好又一头雾水地离开了,猜测可能是今天早上前线传来了什么不利的战报。

  秦王政的闷气一直生到了次[ri]早上,收到第三封家信为止。

  由于昨天的心情不畅,秦王政没给儿子写回信。当然他自己不是这么认为的,他觉得自己不写回信单纯是因为没工夫和扶苏废话,大男子汉何必如此腻歪。

  怀着这样的想法,拆开第三封信看的时候,秦王政可嫌弃了。

  “他又要花言巧语什么?”

  蒙毅这次可学聪明了,一看王上拆信,立刻不着痕迹地退了出去,都没顾得上回话。

  秦王政本来还想和心腹宠臣讨论一下不着调的儿子,一抬头发现人跑了。

  秦王政:……至于吗?

  不过臣子不在确实更放松一些,秦王政决定仔细阅读一下信件内容,不像昨天只是[cao][cao]看完。

  主要还是当着臣子的面看这么[rou]麻的东西,严肃的秦王也会有点不好意思的。

  今天扶苏倒是没有继续写一大堆废话,而是写了一首诗歌。当然主题还是表达对父亲的思念,换汤不换药。

  先秦时期极为流行这种诗歌,大多都是四字为一句,反复排比。简单点说就是诗经的那种文体,人人都爱唱。

  秦王政先挑剔地研究了一下儿子的文采。

  可惜没什么能挑剔的地方,情感真挚、笔触细腻、造诣极佳。不愧是大秦[jing]心培养出来的

  ()  长公子(),

  ◣()_[((),

  最后只能嫌弃一句:

  “不好好做正事,总写这些没用的东西。”

  而后将信件仔细叠好,收进玉盒里,和上一封信摆在一起。又唤来侍者将玉盒放到他的寝殿之中,免得弄丢了。

  侍者不敢提醒王上,东西即便放在正殿也不可能弄丢的。反正王上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只需要听话地把东西放到床头就行了。

  至于王上是不是想每天睡前都拿出来回顾一下,他们可管不着。

  秦王政没注意他们的反应,自己拿了一张空白的信纸,开始犹豫要不要给儿子写回信。

  不写吧,儿子一天一封地给他送家信,他一点反应都没有,显得十分冷漠。

  写吧,扶苏本来气焰就够嚣张的了,再收到回信不得上天?天高君王远的,谁能管得住他?

  最终,秦王政选择提笔写下寥寥数语,大意为——干完了正事就赶紧回来,少在外面闯祸。

  看到回信的扶苏选择[xing]忽略了后半句话,在下一封家信里表示已经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思念,保证一定尽快回家。

  这都是后话了。

  此刻,蒙毅见王上看完了信,而且今天的心情似乎还不错,便放心大胆地回到殿内继续侍奉。

  秦王政懒得和他计较,翻开奏折刷刷刷地飞速批阅起来。

  昨[ri]他心情不虞时,批奏折的速度就已经很快了,只是批语严厉得有些吓人。不成想今[ri]心情好了,速度竟然比昨[ri]更快,倒是批语换成了和煦宽容的画风。

  不明情况的大臣们见状越发坚信是前线战况反复,时而打胜时而打败。不得不感慨赵国确实难对付,局势居然如此焦灼。

  大家都做好了要僵持很久的准备,没想到一个月后,咸阳收到了大军开始围攻邯郸的战报。

  臣子们:???

  说好的赵国难打呢?!

  前线。

  王翦将军和李信将军的配合虽然出现了种种变故,但总体来说还是很成功的。

  军粮被劫的消息对困守在城中的军民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毕竟里头是真的没什么粮了。

  原本就因为饥荒导致庶民家无余粮,大军过来虽然自带粮[cao],可这么多人的粮食消耗量太大了。何况后面又跑来了一[bo]没带粮食的败兵,食物就更不够吃。

  邯郸那头的贵族们说着“去年秋收没收上多少粮税”,国库存粮十分空虚,给军队拨下来的粮[cao]紧巴巴的。几乎是算准了时间给的定量,一点多的都没有,快吃完才来下一[bo]。

  现在补给被抢了,简直是个灾难。

  寻常时候还能问庶民借点存粮应急,现在是一点都借不着了。庶民自己都饿着肚子呢,之前敌军没攻过来前,他们都是出城去挖野菜树根充饥的。

  赵国主将焦头烂额。

  士兵没饭吃,哪有力气打仗?庶民也没饭吃,不少人都想逃去其他地方避难。

  ()  要不是担心出城后来不及跑远就会被敌军杀掉(),

  ?()_[((),

  秦军似乎也猜到了城中的情况。

  李信那小子居然直接站在城门外冲里头大喊,鼓动庶民开城门逃跑。他保证不杀良民,只杀士兵。

  赵将气得头疼,也不管正门外的王翦大军了,亲自来到背面的城楼上,和李信遥遥对骂。

  “李信小儿,你区区一千人马,安敢在此放肆!”

  李信笑嘻嘻:

  “对啊对啊,我才一千人马,你直接领兵出城灭了我不就好了?你怎么不敢出来啊,胆子可真小!”

  赵将却不吃这个激将法。

  他才不信李信这么点人就敢跑出来吸引火力呢,一定有埋伏。虽然他没提前收到消息,但他认为李信的后方绝对有大军在等着他开城门,好一股脑冲进来。

  其实李信还真的就这点兵,援军在另一头根本过不来。

  这何尝不是一种“空城计”呢?

  史上第一次空城计就发生在[chun]秋时期。

  楚国攻郑,叔詹向郑文公献计。以“城门大开、城中商铺正常营业、城池看似毫无防备、实则暗中有伏兵”的假象迷惑了楚国,导致楚军不敢随意攻城。

  但楚军也没有傻呼呼地直接离开,而是选择乔装成百姓进城打探虚实。

  可惜打探的这段时间给了援军赶来的机会,待到齐、鲁、宋三国大军抵达,楚国才知道自己被骗了,郑国分明是在故布疑阵拖延时间。

  赵将自然也知道这个故事,可空城计原本就是抓住了人[xing]的弱点。赵军如今的情况容不得他冒险,哪怕怀疑李信没有埋伏,他也不可能出城追击。

  最可气的在于,李信这一千人马都是骑兵。

  就算他没有援军,发现敌人出城追杀自己,也可以飞快策马奔逃。城内没多少赵国骑兵,步兵根本追不上他们,剩下那点骑兵追上了也是送人头。

  李信算准了这一点,行事才如此嚣张。

  赵国倒是有[she]程和力道都足够的弓弩,可是这座城里没配备多少,所以是真的拿他李信没办法。

  想到这里,赵将更生气了。

  堵不住李信的嘴,就只能任由这家伙继续在城外动摇人心。短期内庶民不会相信他的话,但时间长了可就不好说了。

  等到庶民快要饿死的时候,总有人会决定拼一把。

  反正留在城里也是死、出去被杀了也是死。万一城外的敌军说的是真的,那出城好歹还有一线生机不是。

  赵将意识到,李信不是真的在骗人出城,也没指望庶民能开城跑出来。他这是在[bi]赵军出兵,放弃继续[gui]缩。

  要是赵军一直躲着,秦国要破城就得做个二选一。

  要么围城打援,一边等着城中因饥饿哗变,一边抢夺后续送来的粮[cao]、击杀赶来的援军。

  不过赵军这边短期内应该没有新的粮队会赶来,所以秦军没

  ()  法依靠抢夺补充粮[cao]。这样就得跟赵军打消耗战,

  时间长了会额外耗费很多粮食。

  秦军显然不太愿意这么干。

  可是不这样,

  就只能选择强行攻城。靠着硬实力打下城池,速度确实是快上不少,只是要多死一些士兵。

  王翦原本是这么打算的,但知道李信劫了粮后就改变了主意。他不想多消耗粮[cao],也不想多死士兵,他选择把压力给到赵军。

  ——所以赵国主将,你是愿意跟秦国耗着,等待城中哗变,死得憋屈。还是愿意开城出来真刀真枪和秦国打一场,虽败犹荣?

  当兵的人不少都有血[xing],宁愿战死也不肯[gui]缩。

  只有大将才会为大局计,想着哪怕是拖延到哗变,能替赵国多消耗一点秦国的粮[cao]也是好的。

  普通士兵和底层将领没那么多想法,他们只想冲出去杀敌。

  主将劝也劝了,却不是所有人都听的。

  这一天晚上,有一支队伍就干脆违背了主将的命令,趁着对方弹压各方势力忙得没空关注他们的时候,悄悄出城去了。

  领头的小将年轻气盛,出身赵国贵族家庭。一般人没办法在主将发话前说动守门的士兵开门,他却可以,因为没人敢得罪他。

  对方带着一队轻骑直奔王翦大营:

  “我们赶快点,趁着天黑袭营。我白天已经观察过了,王翦军中军纪散漫,大概是觉得短期内打不起来,就懈怠了。”

  多好的机会啊,趁着秦军没防备,他们赶紧偷袭一[bo]就回去。

  小将也知道自己这点人造不成太大的杀伤,他就是气不过,想出来找回点场子。只要能出一[kou]恶气,他就心满意足了。

  他完全没想过,王翦是不是故意让士兵做出这副样子迷惑赵国的。

  毕竟要是秦军看起来无懈可击的话,赵人恐怕很难做出开城对决的决定。

  小股部队冲入秦军营帐后,才发现自己被骗了。这点人面对严阵以待的秦军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很快被消灭干净。

  王翦收到战后的报告,得知来的人才这么一点,有些失望。

  老将军颇为叹惋:

  “我们演得如此[jing]妙,居然只骗出来这点人吗?亏了啊!”

  送了一[bo]菜之后,城内赵军就会反应过来秦国在装样子,后面肯定不会再上当了。可惜了,这回钓鱼只钓到点小虾米。

  但秦国本来也不可能事事顺心,王翦很快放平心态。

  他思忖片刻,下令道:

  “扒了他们的衣服,挑一些和他们身量相仿、会赵国语言和[kou]音的士兵,假扮成他们,试试看能不能骗开城门。”

  王翦还让人做出军营被袭后混乱成一片的模样,甚至派了人去“追击敌军”。让人一看就知道秦军大营被偷袭成功,而且还放跑了偷袭者。

  这时再让假赵军跑回城下去叫门,运气好说不定真能将门骗开。

  王翦的计谋虽然粗糙,但确实是有可行[xing]的。成功率大概在一

  半左右,赌的就是赵将反应的速度没那么快。

  然而不幸的是,主将再忙也不至于忽略秦国大营的动静。收到秦军混乱的消息之后,敏锐地察觉到了不对劲。

  他也不管是不是真的有赵军成功偷袭了,反正下了死命令不准任何人开城门。

  如果事情是假的,不开城门就是最正确的选择。

  而如果事情是真的,那些偷袭的士兵本来就是偷跑出去的,需要按军法处置。还想给他们开门?想得美!

  自己往密林里躲一躲吧,正好天黑也方便藏匿。能活下来算他们命大,活不下来也是自找的。

  主将的冷酷挽救了城池的一次危机,假赵军无功而返。

  好在因为城中的人也分不清楚底下的是不是真的赵军,因此没敢[she]箭,大家还是平安回来了,没有伤亡。

  可是出了这次的事情之后,赵军内的氛围更加浮躁了。

  尤其他们在清点人数时确实少了一队人马,让众人认定昨晚是真的有人成功袭击了秦国大营。

  出去立了功的将士却被主将下令拦截在外,不肯接纳他们进城。白天秦军还当着城楼上赵军的面将那些人的尸体下葬在城外,直接就气炸了其余有血[xing]的赵军。

  他们对主将产生了怨怼,认为是主将害得这些将士被杀。要是当时开了城门,将士们就不用死了。

  迫于这种种的压力,最后主将还是没能抗住,决定主动开城出兵。

  再不开门,城中有意见的将士能直接杀了他取而代之。没了他这个主将统帅,剩下的那盘散沙只会败得更迅速。

  没办法了,殊死一搏吧,或许会有奇迹发生呢?

  然后,赵军被正面击败了。

  邯郸外的关隘又少一处,只剩下寥寥几个没那么能挡的小关。

  接下来,王翦只花了半个多月就兵临邯郸城下,赵国危在旦夕。!


  (https://www.173kxsww.com/2329_2329080/11111111.html)


1秒记住一起上看小说:www.173kxsw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173kxs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