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上看小说 >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 > 第 37 章 太子宫

第 37 章 太子宫


在秦国如火如荼举办立储大典的时候,齐国却被赶来的赵韩贵族弄得十分头疼。

  第一[bo]跑来的还算好的,身边有健仆,手里还藏了点金子,[ri]子节俭点还能过。后头那些就不行了,一个个跟难民似的。

  早晨齐国城池一开门,一堆灰头土脸的贵族男丁鱼贯而入,把守城的士兵吓了一跳。

  为防止他们四散生乱,城中官吏不得不出面安置。好歹给他们找个地方居住,借点粮食果腹,否则谁知道这群人会不会一不做一不休,干脆去当土匪。

  官吏们防备地看着那些跟随主家一起进城的游侠,这么能打的汉子,去当土匪可不好对付。

  齐地富庶,这里的山匪本来就比其他几国的壮硕。因为山匪能抢到足够的食物,不像穷苦地区,庶民家无余粮想抢也没得抢。

  那里的山匪不少都饿得皮包骨,只能偶尔掳几个瘦小的黔首去山里杀了吃[rou]。齐地的山匪虽然不吃人[rou],但齐人也对他们深恶痛绝。

  游侠们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

  他们是重义轻利的游侠,不是恃强凌弱的恶人!齐人凭什么怀疑他们的人品?!

  齐官干笑一声,赶忙收回了视线。

  他们这里侠风不如燕赵韩楚那么兴盛,多是文学之士在做学问。对齐人来说,这些动辄杀人的游侠确实不算什么好东西,尤其是游侠特别爱“自以为是”

  。

  不少齐国的商贾就是被游侠杀死的,因为游侠重诺且好忽悠。

  齐商出去得罪了人、或是抢了别人的生意,就会有仇家去找游侠,请求对方替自己报仇。

  然后这群游侠也不管谁对谁错,或者做错的人是否罪不至死。只要承诺了替人办事,就一定会办到,不是自己死就是目标亡。

  至于被杀的人冤不冤枉,游侠才不在乎,他们维护住了自己讲义气重诺言的名声就好了。

  齐人私底下都议论,觉得游侠就是一群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夫。幸好齐国游侠不多,不然不知道要被糟蹋成什么样。

  听闻秦国没有游侠敢生事,真是令人羡慕。只是秦律也太繁琐严格了些,要是只管束游侠,不管束其他的就好了。

  现在齐国来了这么多游侠,大家都很忧虑,生怕风气被带坏。

  游侠们自己不知道这些。

  跟随主家来到齐国之后,有一些游侠依然愿意跟着主家过苦[ri]子,但大部分还是觉得自己做得已经够多了。

  既然报答完了主家的知遇之恩,总不能继续跟着主家吃苦。于是告辞离去,准备重新找个饭票。

  齐国人有钱,在这里一定能找到非常大方的主家吧?

  游侠们逛了一圈,结果没人愿意招揽他们。

  虽然游侠重诺这一点很好利用,而且游侠提的要求也比较低,一般只求包吃住。

  但齐人实在是对游侠偏见太重,宁愿花钱雇佣健壮男丁自己训练成护院,也不肯直接招揽这群自带武艺的游侠。

  刚到齐国就遭受了这种求职打击,

  大量游侠心灰意冷。想到往西南走不远就是魏国地界,

  不如去那边碰碰运气。

  魏国也挺好的。

  就是可惜自从窃符救赵之后,信陵君魏无忌便受到魏王的猜忌,不敢再广招门徒。

  哪怕如今信陵君已经去世多年,整个魏国上下也没人敢大肆结党。所以游侠过去之后求职难度同样不小,魏国贵族都怕自己被当成下一个信陵君。

  幸好他们都是纯打手类型的游侠,不懂朝堂之事,也没兴趣掺和。像是荆轲那种身为游侠却一心入朝的,就比较惨了。

  赵国游侠们重新在魏国找到了饭票,生活回到了正轨。但是他们的旧主在齐国的[ri]子可不好过,齐国只是借他们房宅和粮食,没说送,以后要还的。

  可话又说回来,一群不事生产的贵族能怎么还?

  放得下身段的,也不管自己是贵族出身了。想着好歹读过书学过不少东西,总能找到活干。

  齐国商业发达,招人的岗位其实还挺多的。寻常劳动岗竞争激烈不容易入职,不代表高级一点的脑力岗位也一样。

  哪怕如今逃来的贵族数量众多,提高了行业门槛,大家还是慢慢都找到了活干。

  这些年战国动乱不断,隔三差五就有小贵族没落下去,沦落到只比庶民好一点的地步。给人打工不丢人,不过是家道中落的无奈之举罢了。

  只是总有不愿意面对现实的,齐人也不管他们。反正借粮就借两个月的,不去想法子养活自己,两个月后饿死了也没人管你。

  后胜听着底下人的汇报冷笑:

  “还当自己是贵族呢,就他们这种的,赵国复国了他们也恢复不了贵族身份。”

  家财都保不住,一群废物。

  复国后的赵王顶多会补偿穷困的宗室,没有闲钱资助这些小贵族。反正小贵族也没什么存在感,过几年又能重新长出一批来,谁来当都一样。

  后胜不由得佩服秦王的手腕。

  用这种杀人不见血地方式将贵族打落尘埃,看来他是真的很恨赵国人啊。啧啧啧,活该,谁让他们欺负孤儿寡母。

  后胜完全忽略了欺负过秦王政的都是邯郸贵族,和这些分散在各地的小贵族没有半点关系。

  在他心里秦王一怒牵连到整个赵国贵族那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暴秦一直都很喜欢搞连坐。

  后胜怀揣着满腔的地域歧视跑去找了齐王建,和对方商量要送什么贺礼恭喜秦国立太子。

  齐王建隐约觉得最近自己给秦国送东西送得有点勤快过头,是不是不太好。

  后胜义正言辞:

  “这不是正赶上好时候了?秦灭韩、灭赵、立储等等事情集中在了这两年发生,时运而已。”

  齐王建一想也是。

  左右送秦国的礼物对他的私库来说九牛一毛,不必心疼这点钱。

  “舅父决定便是。”

  后胜愉快地答应了下来。

  齐王建不亲自盯着,他就可以借[kou]给秦国挑贺礼,偷偷私藏一部分。

  薅外甥的羊毛也很快乐,希望秦国多给他几次送贺礼的机会。

  秦国要立太子的消息在开始准备大典的时候就经由探子们传往各国了,所以当真举办典礼的那天,各国已经得知了此时,动作快的甚至连贺礼都及时送到了咸阳。

  繁复的典礼过后,扶苏带着兴致勃勃的三个小崽子查看礼物。

  也没什么好看的,扶苏陛下见过的好东西太多,根本瞧不上。

  灭六国之后各国国宝都被收入帝王私库,始皇才不爱惜别人家的国宝,感觉好的就直接塞给儿子,让他拿去用。

  后来扶苏登基之后,全天下的能工巧匠都在他手下,要什么没有?没有也能新造出来。

  扶苏琢磨着什么时候带孩子们去父亲的私库见见世面,不要被一点蝇头小利迷花了眼。

  隔天是正式册立太子之后的第一次朝会,十分隆重,满朝文武能到的基本都到齐了。

  以往殿内的站位是秦王政端坐上首,长公子立在半阶上,其余公子和朝臣都在阶下依次排开。

  今[ri]起就不同了,秦王政命人在自己身侧加了一个席位,令太子跪坐在自己身边。

  公子们难得上朝,往[ri]他们都被困在各种工坊和课业中,没空参加朝会。偶尔早晨没有安排,也会抓紧时间睡懒觉休息。

  好不容易这几天因为大兄的事情放假,懒觉还没睡两天,一大早就被拎了过来。

  他们没见过大兄站在半阶上的样子,看对方坐在父亲身边,丝毫不曾发现问题,只感慨了一声果然还是大兄受宠。

  但是其他朝臣就不同了,立刻有人站出来发表反对意见。

  太子如今的座次只比秦王偏一点点,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大秦有两位君王,这可怎么是好!

  君臣父子之分不能混淆,他们绝不同意。

  秦王政:废话真多。

  不让儿子坐旁边,传递奏折之类的都很麻烦。他时间宝贵,没空[lang]费在这等事情上。

  给了丞相等人一个眼神,示意他们管管。

  相国昌平君会意,当即站出来表示:

  “朝会上应当商讨正事,怎能用些许小事耽误时间?太子新立,你们就想通过打压太子展现自己的威风吗?()”

  “?()_[(()”

  王上正高兴呢,你给泼一盆冷水,不要命了是不是?

  太子自己脾气好是一回事,你不能仗着他脾气好就随意造作。太子手底下又不是没有势力的,那些人可不见得

  ()  脾气好。

  秦王政直接忽略了这段争锋:

  “众卿可有事启奏?”

  直接说正事,别的寡人不想听。

  扶苏全程微笑着坐在父亲身侧,安安静静地降低自己的存在感。虽然无论他怎么降低,都很显眼就是了。

  时任御史大夫的王绾出列:

  “攻魏之战即将开启,但如果魏国似有防备,恐因赵国被灭之事起了疑心。”

  六国不能拧成一股绳对付秦国,刚开始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觉得这是正常的灭国行为。

  战国七雄里除了少数幸运儿,其他国家基本都被灭过那么一两次,然后没多久就复国了。所以大秦连灭两国不算特别显眼,尤其是在其中夹杂了个韩国的情况下。

  各国并不觉得秦国这是要一统天下,他们认为秦国这次只是比之以往格外凶猛一点。有长平之战的坑杀四十万俘虏在先,赵国被灭这件事好像也没什么冲击力了。

  大家都翘首以待,等着赵国复国。

  不是说李牧逃走了吗?秦国这边也没有传来击杀李牧的消息,那只要等李牧回到代地整合兵马,很快就能复国啦。

  秦国自然也很乐意六国产生误解,这样他们才不会拼了命地合纵攻秦,给大一统的过程增加麻烦。

  不过魏国到底和赵韩离得近,接连两个邻居没了,他们会产生疑虑也实属正常。

  对秦国来讲,各国最好的状态自然是不设防,彻底信了“灭国只是一时”的这等鬼话。

  秦王政于是问道:

  “王卿有何妙计?”

  王绾不愧是天下一统时的第一位大秦丞相,哪怕后来因为支持分封被撸下去了,智商也摆在那里。

  他提议道:

  “扶持一个赵国公子在代地称王,命李牧将军配合他做出抗秦假象,让各国误以为赵国已经开始复国了。”

  扶苏眸光一凝。

  原来,这就是上辈子父亲不着急灭掉代王赵嘉的原因。他是故意留着赵嘉,用以迷惑齐楚魏燕的。

  直到楚国灭亡,天下再没有了能威胁大秦的诸侯国。父亲才在派兵攻打燕国时,顺手把同在北边的赵嘉给收拾掉。

  上一世这个时候,扶苏才十岁出头,课业还很繁重。哪怕父亲把朝中所有大小事都分析给他听,[jing]力有限的他也难免漏掉一两条细节。

  后来他长大之后天下已经一统了,过去的事情也不那么重要,扶苏便没有细细复盘。如今看来,其实代王赵嘉这个点并不难理解,他应该能靠自己想明白的。

  不过根据扶苏的判断,父亲应该不是故意放走赵嘉的。

  赵国公子里谁都能称王,赵嘉只是威望最高的那个而已。威望高只能增加这件事的可信度,但赵嘉本人不受秦国控制,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若他没有猜错,是赵嘉逃走称王在先,大秦意识到留着他可以当烟雾弹在后。

  这一次没了赵嘉逃走,又有李牧在手,大秦就

  可以更稳妥一点,直接选自己能掌控的赵国公子进行布局。()

  ?想看无字惊鸿的《在大秦当完美太子》吗?请记住[]的域名[(()

  “李老将军寄挂赵国黎庶,若想让他配合倒也不难,只需以此利诱。”

  比如承诺在赵地多搞点产业链、多分发点官牛等等,只要对庶民好的,都能打动李牧。有之前发粮赈灾的先例在,李牧知道他们肯定不是在骗人。

  虽然请老将军帮忙做这种事情稍显残忍了一些,如果他自己不愿意的话,让他儿子来也可以。

  在李牧不出面的情况下,李牧之子号召力同样不弱。对方对赵国的感情更淡,会更愿意与大秦合作。

  群臣就着这个计划商讨了一早上,大家都觉得可行[xing]很高,[jing]神十分振奋。

  之前他们虽然对其他几国的国君智商都心里有数,可也难免担心谁会突然警醒,发现真相。有假赵国存在,好歹是个迷惑项,能延缓他们恢复理智的速度。

  商议完赵国,就该商讨下一件事了。

  九卿之一的宗正硬着头皮站出来:

  “如今太子已立,是否该修缮太子宫?太子殿下长居章台宫,实在不妥。”

  哪有太子和君王同住的,又不是没有钱多修一座宫殿。都不用新建,只要把空置的宫殿修缮一下就好了,耗费不大的。

  宗正其实不想站出来说这件事,偏偏少府不肯出头。他俩一个管宗室成员,一个管咸阳宫室,本该两人一起上奏才对。

  今[ri]这个时间点不好,前头刚有个傻子挑了太子的刺。

  宗正在心里把那人骂了个狗血淋头,感叹自己命苦,怎么就碰上这种时机。

  不说又不行,事情都拖这么久了,太子迁宫毕竟也是个很重要的政治事件。

  秦王政这一回倒是没有生气,只是不太情愿。

  他问宗正:

  “你认为何处可作太子宫?”

  原本的太子宫被孝文王赏赐给了华阳太后,改名华阳宫。

  那宫殿距离章台宫太远了,秦王政不是很乐意儿子住过去。哪怕住那边的话不用怎么修缮,很省钱。

  宗正小心翼翼地提议:

  “华阳宫?”

  秦王政立刻否决:

  “华阳宫既已被孝文王赏赐给了祖母,怎可随意挪用?寡人已命人封存宫室,不许旁人入住。”

  住那么远,谁知道扶苏这小子会背着他做什么。放在眼皮子底下都管不住他乱跑,华阳宫就更不行了。

  宗正苦了脸,他怀疑自己说什么都会被王上找借[kou]否决。

  关键时候少府终于站出来了:

  “章台宫北侧有一宫室,不如便设立为太子宫如何?”

  秦重水德,喜黑,水为北位。所以章台宫四周的宫室,自然是北边的那座更尊贵一些,配得上太子的身份。

  加上它和章台宫离得很近,也方便太子随时前往章台宫议事。既然王上不想让太子离自己太远,这里岂不是正合适?

  ()  秦王政果然沉吟起来,片刻后点点头。

  章台宫人来人往,养三个小崽子确实不方便。

  先把宫殿修起来,然后把崽子们赶过去。至于扶苏,章台宫的寝殿先给他留着,不忙时回太子宫住,忙的时候直接留宿章台宫便是。

  秦王政漫不经心地想,寡人都退让一步了,谁敢再叽叽歪歪就拖下去冲个凉水清醒清醒。

  这一[ri]的朝会总算结束了,后续没再聊太多大事。少府倒是忙了起来,派遣了不少人手去北边的宫室查看需要如何修缮。

  秦王政忙不过来,只能偶尔过问两句。又担心儿子的宫殿住着不够舒适,便生出了去逛一逛私库的想法,预备着挑一些东西拿去装点宫室。

  只修缮宫室的话,其实不需太久。

  章台宫附近的宫殿即便空着,也不会任由其荒废,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好好养护一番的。

  所以一个月后,秦王政就收到了修缮完毕的奏报。

  王上眉头一皱:

  “这么快?()”

  “?()_[(()”

  秦王政嫌弃地看着“简陋”的宫室,点评道:

  “不够华美。”

  少府令:???

  工匠们:???

  等一等,他们秦国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华美风格了?不都是这样玄[se]为主、庄严肃穆的吗?

  秦王政不这么想。

  玄[se]确实好看,以玄[se]为主没有问题。但玄[se]不代表要单纯的朴素庄重,华贵庄重也是很不错的。

  少府令:可是现在这样难道不够华贵吗?

  这是给太子的宫室,他们哪里敢弄得朴素啊!王上真的不是在吹毛求疵吗!

  秦王政蹙眉:

  “寡人想要的不是这种华贵。”

  他自己的宫殿这么布置没什么问题,给扶苏他就觉得不太合适。

  扶苏自己没感觉,但居移气养移体,他身上其实带了很明显的盛世雍容那味。

  朴素的老秦人审美和他整个人画风格格不入,必得是融合了六国极致华美的大秦玄[se]审美,才配得上他。

  而且秦王政也认为,扶苏这小子从小就没吃过苦头,一直锦衣玉食地养大,不给他最好的确实有点亏待儿子了。

  虽然秦王政自己对六国那种追求[jing]美彩器和奢靡享受的风气并不怎么感冒。

  无所谓,儿子喜欢。

  他儿子喜欢什么都是对的。

  秦王政沉吟片刻,告诉少府令:

  “去学学齐魏楚是怎么建造宫室的,寡人的咸

  ()  阳宫不能比他们的差。”

  少府令:……

  说得好像学完了要改造整个咸阳宫似的,

  不还是只为了太子宫一个宫殿吗?

  他默默地看了一眼王上身侧的太子殿下,

  心道现在这个宫殿在太子跟前确实显得寒酸了一些,也不怪王上不满意。

  少府令犹豫片刻,向秦王政问起可否动用君王私库充盈宫殿。秦国本身的宝器风格恐怕不符合王上的要求,最好用之前刚从韩赵两国手里抢来的宝物填充宫殿。

  秦王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你看着取用,要最好的。”

  又对扶苏说:

  “有喜欢的自己去挑。”

  扶苏眨了眨眼,答应下来:

  “好。”

  其实他觉得现在这个也能住,和章台宫差不多。但他不会忤逆父亲的决定,反正只是一点小事。

  下午扶苏干脆就去了秦王私库,仔仔细细挑了半天。最后带着一堆东西回来了,没往太子宫里放,反而放到了章台宫中。

  秦王政看着被放置在桌案上的浅墨[se]琉璃盏,陷入了沉默。

  东西确实是好看的,放着也不突兀,是他喜欢的玄[se]。就是他不怎么用这么珍惜的奢侈品,有些不太习惯。

  却听扶苏笑道:

  “玄[se]琉璃少见,只寻出这么一个,父亲可喜欢?”

  秦王政收回视线:

  “尚可。”

  琉璃是冶炼青铜时产生的副产品,加工提炼后制成。玄[se]的不多见,倒不是因为难烧,主要是六国不像秦国这么喜欢玄[se],更不会把盏做成玄[se]。

  这一份琉璃盏也不知道是从哪个贵族库房里收缴来的,赵人不懂欣赏,便宜了他们大秦。

  扶苏表示,多好的琉璃盏啊,正可用来装清水——研墨需要滴清水润滑。要不是太小了点,当笔洗也不错。

  蒙毅看得[yu]言又止。

  王上用琉璃盏装研墨用的水,明天就得被御史痛心疾首地认为是奢靡享受,在向六国昏君靠拢。

  不过想想王上的[xing]子,估计根本不会搭理那群家伙。

  说起来最近朝中是不是多了很多喜欢挑小毛病的家伙?是被儒家带坏了吧?他记得儒生就最喜欢跳脚说反对奢靡来着……

  蒙毅眉头一皱,觉得此风不可助长。他们大秦的君王爱用什么用什么,轮得着他们上纲上线。

  这边秦国开始整治手伸太长的诸子百家,那边燕国上下则开始瑟瑟发抖。

  怎么回事?秦国怎么突然屯兵易水了?

  燕太子丹愁地茶饭不思,终于打听到了具体消息。

  原来赵国有个宗室因为存在感不高,好运地躲过了秦军的搜捕。一路辗转跑到了代地,寻到李牧将军的儿子求助。

  赵国在外的宗室不多,这人主动送到李将军手里,那就不如干脆拥立他为新的赵王,也能省点迎接其他宗室来代地的功夫。

  于是这位赵国宗室在代地大军的协助下自立为王,称赵王顾。

  “赵顾?没听过此人。”

  燕丹皱了皱眉,怀疑是个没什么本事的普通宗室。

  考虑到李牧将军的人品,他压下了李牧之子是立了个傀儡赵王的猜测。不管赵国那边是什么情况,反正现在就是赵国复国了。

  有代地大军的帮忙,收复国都邯郸应该只是时间的问题。

  至于秦国屯兵易水,约莫就是冲着赵顾去的。

  燕丹叹了[kou]气:

  “这下糟了。”

  谁知道秦国是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屯兵这边到底是防备赵顾和代军的,还是想迷惑燕国,趁燕国放松戒备一举攻燕。

  不行不行,他不能坐以待毙!!

  无字惊鸿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希望你也喜欢


  (https://www.173kxsww.com/2329_2329080/11111105.html)


1秒记住一起上看小说:www.173kxsw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173kxsww.com